樟木豉油:传统“玉林味” 十里也飘香-老白菜官网
玉林民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叫“樟木豉油——懒刮”,其实这句歇后语的完整版是:“樟木豉油,分纸懒刮。”意思是说,福绵区的樟木豉油质量好,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如果顾客只买一分钱的豉油,售货员就不想卖,所以有“樟木豉油,懒刮”一说。
樟木豉油有着浓郁的玉林特色,其独特的香味甚至成为玉林人的一种家乡情怀。樟木豉油为何如此受欢迎,其制作有什么奥妙?近日,记者来到福绵区樟木镇樟木村豉油制作师傅李夏林家,探访樟木豉油的制作过程。
包装精美的樟木豉油畅销两广。
制作豉油膏,需经10多道工序
李夏林家制作樟木豉油已有40余年,产品畅销两广。“樟木豉油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李夏林说。《玉林市志》对樟木豉油的特点有这样的描述:“一是只用黑豆与糖、盐、水熬炼而成,不添加任何香料,有一种特殊的浓香;二是咸淡适宜,易溶解,不粘锅,无焦味,用来煮肉则味透肉心,煮鱼则去除腥味,煮青菜又可除去‘臭青’气、腐水味;三是长期存贮亦可保油润如初,不发霉,不变味,不回潮,不稀烂。”
李夏林说,樟木鼓油之所以香味浓郁、色泽鲜丽,与其选料、制作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介绍,制作樟木豉油,要选用有光泽、饱满、皮薄、颗粒均匀的黑豆为原料。
黑豆煮10多分钟即可捞起。
“煮黑豆的时间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当天,李夏林把黑豆倒入铁锅中,水沸后,再煮10多分钟即捞起放到阴凉处晾干。他说,黑豆不能煮得太烂,否则会影响豉油的质量和产量。经过煮熟、冷却、晾干等系列工序,即可装进竹簸箕,加入生物酶,拉进发酵房进行发酵。
黑豆煮好后,要马上晾干。
“发酵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要做好也不容易。”李夏林说,黑豆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一间发酵房不能放太多黑豆,否则会导致热量过高。冬天,因为热量不足,得给黑豆盖上棉被,甚至要在发酵房里烤火,增加热量,让酵母菌快速繁殖。
黑豆晾干后,立刻拉进发酵房进行发酵。
刚熬制好的樟木豉油呈棕黄色,浓香扑鼻。
经过一个星期的自然发酵后,即可取出黑豆,洗去豆面的霉毛,放进瓦缸中静置两天。然后烧开水,把黑豆放进去搅拌,使豆油充分释放出来。之后,捞出豆渣,接着加盐、糖熬制豉油膏。“熬豉油时间较长,一般要8个小时以上。”李夏林介绍,从一粒黑豆到制作成为豉油膏,需耗时15天,经过10多道工序。冷却后,即可装瓶。此时可以看到豉油膏乌黑油亮,闻起来浓香扑鼻。
清末民初就闻名两广
关于樟木豉油,《玉林市志》还有这样的介绍:“樟木豉油膏早在清末民初就闻名两广。因为加工豉油膏的主要原料是黑豆,所以豉油膏也叫黑豆原油。每年的秋冬季节,黑豆上市,是豉油膏的加工旺季。”
至今,福绵区各地乡村还流传着这样的山歌:“隔村煮肉放豉油,我行十里也闻香。如今来到樟木镇,又闻豉香入醉乡。”山歌中所唱的“豉香”,就是指盛产于当地的一种豉油散发出来的浓香。而这种豉油,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常说的“樟木豉油膏”。《玉林文化大典》对樟木豉油也有这样的描述:“一种烹调用的配料。这是一种专门用黑豆加工熬制而成的棕黑色油膏状调料,富有南方风味,其色棕黄,浓香扑鼻,在很久以前就驰名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民间被誉为‘固体酱油’。”
据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前,制作樟木豉油最出名的是一位叫黎胜和的师傅,他是樟木圩人,家里世代以熬制豉油为业,有一套祖传工艺,产品以质取胜。1930年至1949年,他在玉林街上开铺,挂出“樟木黎胜和豉油膏发客”招牌。他的铺面生意红火,制作的豉油产品远销广州、香港等地。新中国成立后,樟木乡镇企业办公室聘请黎胜和的徒孙为师傅,不断扩大樟木豉油生产规模,并以“樟木牌”为注册商标。那时候,樟木豉油产品供不应求,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回来探亲、观光或接洽业务,常慕名购买樟木豉油带回去食用或馈赠亲友。
与电商合作,期待产品销到更远的地方
“樟木豉油承载的不仅是美味,还有深深的乡土情怀,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手工制作的坚持和用心。”李夏林说,现在他不仅生产豉油,还生产酱油、黑豆豉、晒豉等,产品畅销两广。目前,他还与一些电商合作,利用抖音平台进行产品销售。
采访当天,李夏林的酱料厂迎来几位南宁的客户。其中一位韦姓的客户表示,他们以前在玉林经商时,就知道樟木豉油的盛名。现在他们打算在南宁开设专做生料粉、粽子、云吞等玉林美食的餐饮店,所以特地前来购买樟木豉油,希望能用这款玉林特产的豉油做出纯正的“玉林味”。
“目前还不断有外地电商前来寻求合作。”李夏林表示,希望能通过电商,把家乡的产品销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玉林这款特色产品。(记者 王耀前)
原标题:樟木豉油:传统“玉林味” 十里也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