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贵姓 韦-老白菜官网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
家风家训
(一)齐家 (二)睦族 (三)励学 (四)务农 (五)慎交 (六)节用 (七)息讼 (八)奉公
韦氏图腾
【释义】韦氏最早的图腾是“豕”“豨”,豕韦氏最初名称是“封豨氏”。古籍中有“封豨(封豕)”氏的提法,“封”古释为大,封豕、封豨称为大猪或大野猪。封豕氏,是最早驯化野猪圈养而成“家”的氏族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边为“方”,即“以挈天地”;中为封豨,即“猪图腾”;下为“口”,即“家园”。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为元哲,其子孙苗裔是轩辕黄帝的嫡传。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传说远古圣帝——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枢为妻,不久生下五帝之一 ——颛顼帝。黄帝二世孙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为妻,生六子,其中三子为篯铿(彭祖)。
篯铿受封彭城为首领,建立了大彭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韦姓的出处有详细的说明,“夏时封颛顼孙大彭为诸侯,少康时封其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曰:韦姓,出颛顼之后大彭,为夏之诸候,彭孙封于豕韦,子孙以国为姓。
自此,韦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以国为姓的姓氏。
韦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韦姓在玉林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6811人。
语言习俗
玉林韦姓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韦姓渊源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有多种来源。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全国姓氏报告表明,韦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有304万之众。
1. 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祖根在河南滑县,这是韦姓最主要的一支。
源于姬姓大彭氏,出自帝颛顼之玄孙篯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2. 出自韩信,吕后以韩信谋反诛杀其九族,韩信的一个儿子幸免于难,南越王越佗收此子为养子,封于海滨赐姓韦。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明末小说《樵书》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处(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于是世代相传下来。
3. 出自少数民族的疏勒国,西汉时西域有三十六个小国,其中疏勒国有韦姓。
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4. 为桓姓所改,唐初中宗皇后韦氏与武三思擅朝政,名臣桓彦范被赐予韦姓。
《新唐书·桓彦范传》:桓彦范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韦氏宗亲走访位于容县松山镇的韦云淞故居。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林韦氏最早来祖是在元、明、清这三个时期,主要太始祖及宗支有:福绵区福绵镇韦福村的韦景先宗支;北流市石窝镇东瓜村的韦远祖系宗支;容县由广东信宜及贵港平南不同时期迁来的宗支。此外,还有散迁入玉的小宗支。
一、福绵景先公支系。根据族谱记载,韦景先于元朝末年(1300年)从江西吉安府(今南昌)吉水县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因才能出众被封授高州府君,官场失意后游官广西郁林,住富康乡新绵堡韦村终老(今福绵镇韦福村),生五子:文华、文经、文廣、文荣、文畅。先后迁移至福绵区樟木镇陂底南村和竹山村,发展900人左右;福绵镇水岭村犁头垌及枥木村,约350人;福绵区成均镇、沙田镇、新桥镇及玉州区南江街道坡塘村等地,约1200人;在兴业县葵阳镇铁南村、大平山镇江岸村等地亦有后裔。此外,北流韦远后裔迁成均镇水口田的容富、惠琏分支;葵阳镇铁南村和成均镇石律村的世惠分支;成均镇樟木村的果元公分支等,这几个分支发展了25世代,约2000人。
二、北流韦远公的五大支系。根据北流扶新镇茂化村韦树纲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整理的家谱记载,韦远于明初从泗城州(今百色凌云县)调任田州府(今田阳县)正堂官,后与族裔迁北流市石窝镇东瓜村居住,其裔孙散布于桂东南及粤西等地。先后有四世孙韦高、韦富开籍北流,韦宁开籍陆川,韦安开籍容县,韦道开籍广东高州、阳春。
1. 北流韦高、韦富宗支。该宗支是玉林各县(市、区)韦姓人口最多的,超2万人,分布在北流的北、中、南部乡镇75个自然村,开枝散叶后裔24-28世代。
2. 陆川韦宁支系。韦宁支脉茂善公于1530年从北流石窝东瓜村迁往陆川沙坡镇仙山村元村,为入村始祖。繁衍生息近500年,发展20-27世代。其裔孙从元村又散迁沙坡村、北安村、高庆村、秦镜村等地。此后,有后裔返迁北流,如元村迁新圩镇桥头街的云镜分支,迁隆盛镇西塘旺松村的恒焕分支,以及北流镇白须村的恒畅分支、塘岸镇的枫木村分支。茂善公宗支及其他5个乡镇散迁的共25个自然村分支,发展人口超8000人,繁衍24-27世代。
3. 容县韦氏主要由广东南雄珠玑巷发展而来。目前,容县共有韦氏人口2万多人,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韦氏人口最多为松山,约5000人;黎村约4500人,杨村约2400人,杨梅约2400人,六王约1400人,十里约1200人,自良约700人,石寨约600人,灵山约600人,浪水约600人,罗江约600人,石头约600人,县底约400人。
三、兴业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韦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隍、山心、大平山、北市等乡镇共10个自然村。迁入兴业的宗支主要有韦山涛四子景福(千四公)宗支,由浦北迁入。还有韦经公后裔从桂平南秧迁来的分支、韦远公宗支迁来的分支,总人口约3000人。
四、博白韦氏支系由陆川、福绵迁入,人口约2000人。
本姓人自评
韦姓源于姬姓大彭氏,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立国,并善于养猪和用猪皮制作大鼓,称为豕韦国,以国为姓称韦氏,元哲被尊为韦氏始祖。
韦氏在中国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河南、江苏、陕西、海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全国470多万韦氏族人中,广西韦姓约有304万人,是广西姓氏人口列第三的姓氏。
韦氏出自高门望族,人才济济,在西汉至前蜀王建时期出了22位宰相。其中,西汉“邹鲁大儒”丞相韦贤,其“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收录在《三字经》。唐朝不到300年时间,韦氏家族出了17位宰相,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一门三父子皆为宰相,当时在西安有“京兆社稷韦,离天五尺五”之说。一代伟人毛泽东读过大量文史典,《南史·韦睿传》则是他批注最多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字批注多达24处,处处透露出对韦睿善于“躬自”调查研究之风,以及豁达大度、团结将领、谦虚谨慎、作风朴素、廉洁克己,每战必胜的“韦睿作风”的高度赞赏,并写下了“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批语。
近现代,广西涌现出韦拔群、韦国清等优秀儿女。玉林韦氏族人属名儒之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玉林韦氏族人繁衍生息过程中,在历史长河中有一定影响和贡献。族人始终继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弘扬韦氏先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韦万里 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成员)
专家点评
《说文》释:韦,相北也。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教授商承祚说:“甲骨文韦,象两人相背行,又象两足有揆隔,乃违之本字也。”可见,韦字的字源、姓源久远。
由于韦姓源远流长,历代封侯拜相的达官显贵众多,其源自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古堂号“一经堂”,语出《三字经》中:“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因此,方有汉代“五代鸿儒,一门贤相;一经教子,五世扬名”的辉煌。才有唐朝:“著述十万言,教于一经书”的芬芳。再有唐代著名田园诗人韦应物,一生作诗600余首,气貌高古,清深妙丽,既表现了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仁政爱民的理想,又深得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称之为“仁人之言”。
韦姓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得益于其优良氏族家风的熏陶。隋朝韦世康的《与子弟书》,要求子孙“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辞。”它提醒人们“满招损,谦受益。”告诫子孙为官不能贪,一丝一毫不沾民脂民膏,提倡冰清玉洁的清廉贞操,令人肃然起敬。
“好男女岂为降将,真宰相莫若郇公。”南朝、唐代有骁勇善战的韦睿、韦皋。现代有抗日爱国名将韦云淞。他先后担任国民党第四十八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兼第十六集团军副司令长官,率部参加了徐州、武汉会战和桂林保卫战,英勇杀敌。在桂林保卫战后咏道:“有情漓水长呜咽,无语群山愧恐惶。传迅忠贞莫遗憾,一篇战史最荣光”。
(赵彦行 玉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家族名人
韦远,1338年生,北流石窝华东村东瓜屯人,祖籍山东邹鲁,是北宋皇佑年间山东入桂平叛名将韦山涛十七代世孙。韦远承袭祖宗励志习武的传统,武功高强,元末明初,盗匪乱世,他组织狼兵护村耕守,维护一方平安,造福百姓,声名远播,朝廷“高皇帝奖以世袭士官以旌忠孝志明”,任广西百色泗城州(今凌云县)知县,后又调任田州府(今田阳县)正堂。后留守玉林,开基立业,守扶民耕。辞世后,“卜葬北流石窝东瓜鹅公岭”。
韦庆权,1527年生,原籍北流扶新,桂东南粤西始祖韦远五世孙,明嘉靖年间任梧州参将。正德年间,闽粤沿海一带倭寇仍横行猖獗,韦庆权参加了以瓦氏夫人为参将,宗亲将领韦起云为副将的狼兵抗倭大军,屡建战功。平定倭寇班师回桂,升任梧州参将。明武宗朱厚照赞曰,“朕今得广西犀牛狼兵,东南沿海无忧矣”。1567年,广西瑶民头领侯大苟发动起义。朝廷派兵部尚书翁万达统率二十万官兵平叛,韦庆权以参将,狼兵总统师率部辅佐参战,一举歼灭侯大苟的叛军,为稳定桂东南、桂西北的局面作出贡献。
韦廷佐(1667-1750),北流新圩旺山村马村二世祖,祖籍广东顺德仁山寺。韦廷佐自幼酷爱诗书,敏而好学,清代雍正年间进士,六品散官,御授文林郎,巡察御史兼两广文职联络官。辞官后,他挑带着父遗骸,迁居北流新圩。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三月辞世,享年84岁。
韦云淞(1890-1954),广西容县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在伯父家中帮忙煮酒,磨豆腐。17岁时,韦云淞独自一人前往桂林投蔡锷部当学兵。他先后担任国民党第四十八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兼第十六集团军副司令长官,率部参加了徐州、武汉会战和桂林保卫战。全国解放后,韦云淞到香港寓居,1954年因胃病在香港病逝,终年64岁。
韦本辉(1954-),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优秀专家,坚持农业科研40多年,被《人民日报》誉为“站在泥土上的科学家”。他主持研究的“粉垄技术”增产提质保水,被袁隆平院士等多位农业专家誉为中国农耕史上的“重大革命”,破解了世界农耕难题。
相门的风范 将帅的荣光
韦氏自颛顼帝四世孙元哲封国立姓以来,在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近期,本报记者走访了玉林市各县(市、区)韦氏宗亲,一探韦氏先贤遗风及其人文生生不息的根源。
“一经文化”熏陶
造就相门伟业
中华古老而文明的教育史,可追溯至教育家孔子及最早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在古代雅堂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石破天惊般震撼着华夏大地。其中之精髓“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展现的正是韦氏波澜壮阔的“一经文化”。它具有对教育的高定格,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深远谋略;它启示人民不能仅从物质财富上满足后代,而是以更高尚的精神境界——知书识礼,崇文重教去启迪和熏陶后裔。经过不断发展,这逐渐成为了韦氏祖训和良好的家风传承,成就了韦氏为人所称颂的相门伟业。
秦汉以来韦姓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有影响的人物,当数西汉初期楚国彭城人韦孟(公元前228年-公元前156年)。由于秦暴政,他随家人由秦地迁徙至彭城(今江苏徐州),从小勤耕好学,后参加刘邦起义。汉高祖刘邦得天下,韦孟因雄才大略,学富五车,被刘邦赏识,拜封为元王傅(相),后傅子夷王及孙王戊。就这样,韦孟历任楚国王傅三世30余年,是韦氏走出来的第一位丞相。后因政见不合,韦孟辞官归隐,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从此,彭城、邹县均成为韦氏人的分布地。
韦孟五世孙韦贤自幼聪慧,精通《诗》,兼通《礼》《尚书》,他待人忠厚,深得家族乡贤邻里拥戴,后又在家乡收徒授业,传播诗书文化,重视精神传承,从不考虑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产。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如果我的儿子是没有出息的纨绔子弟,即使给他们留下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因为钱总有花完的一天,不如现在教导他们用功读书,让他们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将来才能够独立生活,这才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韦贤的治家教法,一传十,十传百,在邹鲁大地广为流传,时称“邹鲁大儒”。后来,有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其入长安做官。为官后,韦贤充分施展其抱负与才华,辅佐朝廷兴办官学,广开仕途,各尽其能的人才盛世。韦贤公生四子,四子玄成于汉元帝时任宰相,以明经治国。韦贤父子二人均拜封为相,成就了“父子丞相”的佳话,后人盛赞二人与高祖韦孟为“一脉三相”。此外,韦贤父子二人创立韦氏学,将《诗经》研究又向前推进一大步,成为韦氏学派的代表人物。元帝时,御题“一经堂”赐韦氏家族,自此,“一经文化”及“一经堂”影响于世。
西汉初期是韦氏家族的崛起时期,除韦贤、韦玄成拜相外,其后辈裔孙及家族中获赐爵封侯的显官名宦人数颇多,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盛唐时期则是韦氏家族最为辉煌、极具鼎盛之时。据《唐会要》整理记载,大唐各朝韦氏宰相共28人次,其中,韦安石历四朝宰相,韦嗣立历三朝宰相,其父韦思谦深得武则天信任,父子同为宰相。此外,还有5人两任宰相。
韦氏将帅廉洁
军风辉映后世
“一经文化”除了成就历朝历代的相门伟业外,还影响并产生一大批精忠报国、除暴安良的忠勇将帅,锻造的廉洁军风辉映后世。据统计,自西汉韦玄成三子韦赏授封为太傅及大司马车骑将军以来,至共和国授衔将帅,韦氏一共走出了42位将帅。将帅荣光,得经过多少枪林弹雨洗礼才能铸就?
毛泽东一生读过大量文史典籍,《南史·韦睿传》是他批注最多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韦睿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名将,文武双全,治军严明,深受梁武帝器重。韦睿领兵打仗,能攻善守,胆识过人,人称“韦虎”。毛泽东读《韦睿传》,除了用铅笔圈画外,仅文字批注就多达24处,处处透露出对韦睿的赞赏之意。在这段评价文字旁,毛泽东写下了“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批语。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南东路(今广东)和广南西路(今广西)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史称侬智高叛乱。宋仁宗下诏枢密副使狄青挂帅出征,韦山涛以参将身份,委以参军之职,携六子,率铁骑军平叛,战功赫赫。班师回朝,宋仁宗设御宴庆贺,口谕赐封韦山涛为千岁。此后,其六子及家眷、宗亲1500多人均留守广西,后代遍布八桂大地,人口占广西韦氏人口的三分之二。
到了中国近代,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韦拔群则是广西韦氏的翘楚。韦拔群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一生。他用38载的短暂年华,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诠释了闪烁历史光辉的“韦拔群精神”:追求真理,一心为民;对党忠诚,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毛泽东给予韦拔群很高的评价:“韦拔群是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邓小平与韦拔群是亲密战友。1962年,在韦拔群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亲密战友作了205个字的题词。如今,在韦拔群的故乡——革命老区东兰县,“拔哥”的故事依然在传颂,“韦拔群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依然生生不息。
而在侨乡容县,广为传颂的“松山韦”也因将才成就了名门望族。据容县公安局资料显示,目前的容县韦氏族人达2万多,主要集中在松山、黎村等乡镇。据不完全统计,韦氏民国时期以韦云淞为首的县、团级以上的军政人员有32人;新中国建立以来,韦氏涌现出县处级以上或其他知名人士有22人。
玉林韦氏族人
闪耀岭南大地
玉林韦氏先辈自中原入玉以来,后代散居多个县(市、区),族裔已发展了6万多人。扎根岭南大地,韦氏族群以“一经文化”为传家宝,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良好家风,遵守“崇文重教,勤读圣书,谦恭礼让,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家训,传承家族文化,精诚团结合作,与其他姓氏族群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民党上将韦云淞是广西容县人,是新桂系主要将领之一,战功赫赫;韦本辉,从北流市石窝镇黄田村走出来的科学家,他发明的粉垄立钻耕作技术被袁隆平院士誉为“农耕革命”,被美国时代广场“世界第一屏”播报,造福人类……
翻阅1996年完成的《韦氏族谱山涛支系景文分册》族谱记载,韦山涛第五子(千五公)在玉林、贵港两地发展分布情况,至1996年时,已发展了40代以上。2014年秋编撰的《韦氏族谱山涛支系远公分册》族谱记载,韦山涛后代韦远祖自1370年至2014年在桂东南、粤西世系情况,其中在五四系约发展了27代人。
水出有源,木生有根,寻根问祖是修整族谱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玉林各地韦氏纷纷成立宗亲组织,族人以理事会为中心,积极开展宗亲联谊、祭祖、编撰族谱等工作。
2012年,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正式成立,这一精神纽带将玉林韦氏族人紧紧团结起来。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韦寿健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发挥正能量的感化功能,各县(市、区)的韦氏族群继续大力发扬“一经文化”精神,传承好祖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每年从助学基金会拿出不少于10万元的奖学金,奖励家族中考上高中、大学的莘莘学子。
在陆川县平乐镇佛塘村,韦业政经商致富,先后捐助40多万元修家谱、建祠堂,奖励优秀学生100余人;在北流市、容县,韦氏宗亲韦鸿光、韦盛荣、韦桂楚等人组织并带头捐助奖学金,激发韦氏学子奋发学习,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此次走访中,韦寿健提及了一个困扰玉林韦氏族人多年的问题——早些年,在整理一些老旧族谱时,他们发现里头记载了关于“韦氏大宗祠”的资料。经过对这些文献的进一步考究,族人们找到这座老宅。老宅位于玉林市人民中路北门里附近,为四合院结构,用黑瓦青砖建造而成,房子内部谈不上雕梁画栋,但外部呈飞檐微翘样貌。韦寿健告诉记者,据考究,老宅系清道光年间由玉林地区韦氏族人共同集资兴建,最初用作私塾,供韦氏秀才学习,或在他们前往京城参加科考时,作为方便食宿和集中出发的地方,后来宅子正座用来摆放韦氏祖先灵位。韦氏族人此前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恢复韦氏大宗祠的原貌,将其作为历史建筑保护起来,但相关负责人回复称,房子已收归国有,属公租房,现出租给一些生活困难的居民使用。下一步,韦氏族人会继续跟进此事。
天下韦姓是一家,这正是记者通过此次走访最深切的体会。今天,玉林数万名韦姓族人以玉林韦氏文化研究理事会为家,通过各类活动秉承祖上家训,传承和谐家风,打造团结和睦的氛围,广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
原标题:
您贵姓 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