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您贵姓】俞姓:姓氏延续五千多年,他们是上古名医后人-老白菜官网

时间: 2024-01-30 15:09:35 来源: 玉林日报

俞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得姓始祖俞跗为上古皇帝时的名医,有“中国杏林之祖”之誉,是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其“悬壶济世”的奉献精神一直在俞氏族群中代代相传。

革命先烈俞作豫是我市北流人,他弘扬民族精神,追求革命真理,为正义慷慨赴死,留下“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绝笔诗,为党和人民竖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俞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753人。玉林俞姓族人崇尚正义、勇于奉献,艰苦创业、耕读传家,团结拼搏、敬老尊贤,人数虽少,却是人才辈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

敬请关注《您贵姓》第六十六期·俞

俞氏图腾

【释义】俞,本义是凿术造舟。古时先以自然中空的树干作为舟,后以刳空的树干为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俞,下部为舟,乃是小船的象形;上部是一个三角形符号。金文的俞,左边为舟,右边像一把尖锐的木凿,像人用凿而成舟形,旁边的一点表示挖凿的木屑。小篆的俞,下部的竖长曲线表示船在水上行走的水纹貌。其后楷书中水纹貌变成了立刀。古俞人生活于江河边,制造独木舟和摆渡过河是他们擅长之技能,为此形成了俞氏族,俞姓的产生与此有关。


得姓始祖

俞姓族人的得姓始祖叫俞跗。据《史记·扁鹊传》和史籍《通志.氏族略》载:上古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千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近乎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多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且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外科技术。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俞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俞姓在玉林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753人。

家风家训

和睦宗族,万脉同源;

敬孝老人,友爱兄弟;

尊贤师长,重视学识;

勤劳务业,各实其职;

禁做胡非,行为端正;

尊宗敬祖,世德流芳。

语言习俗

玉林市辖区容县、兴业、北流市南部地区(上里)俞姓族人语言习俗主要以桂东南粤语方言为主,北流市北部地区(下里)、陆川县域内俞姓族人以讲客家话为主。

陆川县沙坡镇沙坡村大水口存清朝手抄本《俞氏族谱》(部分)。

俞姓渊源

俞姓源出主要有两支:俞跗和姬姓。

俞姓宗亲在祠堂前翻阅族谱,追寻渊源。

第一支出自黄帝时良医俞跗。据说俞跗的医术不仅限于“对症下药”,实际已能“割皮解肌,洗涤五脏”,达到去病根的水准,被称为“俞”,是痊愈之意,因此姓俞。这位名医之后为俞氏,中国俞姓多数尊俞跗为先祖。

第二支源出姬姓。春秋时郑公子渝弥,周桓王时为郑司徒,后立别族为渝氏,渝氏历秦、汉,至汉景帝时分出喻氏、俞氏。所以渝、喻、俞三姓同祖,而且史书上有时也互通。姬姓俞氏的历史有 1800多年。

坐落在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的俞作豫故居。

出自他族改姓:

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氏,蒙古人海拉苏氏等有一部份改姓俞氏。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在玉主要宗支的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在玉林市的俞姓族群,主要聚居在北流市、陆川县和容县,另外有少数族人分布在兴业县铁联。其先祖由浙江直迁至玉林或从福建迁于广东再迀至玉林分枝散业,繁衍生息。

明朝时榕江俞氏先祖由广东迁入北流石窝煌炉村,至明末或清初文鼎祖由北流迁人陆川榕江堡荒田面居住,后发展成为俞氏的一个支系——榕江俞氏,入谱俞氏人口 3600多人,主要分布在陆川县(约1795人),北流市(约1594人)和兴业县(50人),另柳州来宾(约90人),百色(7人),隆林县(约20人),广东高州(约30人),贵州安隆(33人),台湾和美国(10人)。

北流岭垌俞氏原籍浙江绍兴,入籍北流的始祖叫俞德凤,字盛鸣,号西岐,原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南间门外俞家舍人,后迁杭州等地,之后外出游历,再迁粤西,于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迁北流民乐,乾隆十八年迁岭垌,在岭垌从事盐运饷埠事务,见此山川明秀,遂置山林良田落籍于此;其妻周氏,纳妾刘氏。共生三子六女;二世分三房,长子生一子,次子生五子,三子生三子;三世开九支。据俞氏老一辈人说,他们的先祖落籍北流时,应是先在县城做小生意,在城区安居了下来,后因兵乱匪患之故,才迁到北部大容山脚下的民乐居住。在今民乐佛子湾水库附近的小山村里居住了多年之后,再迁至距离城区比较偏僻的平政镇岭垌村居住。落籍平政岭垌的俞氏,在此安居下来以后,至今传至十二代以上,繁衍人口数千人,其中在平政岭垌、岭南居住的有数千人,在北流的白马、清湾、新丰、民安等镇也有聚居,区内的柳州、南宁等地以及北京、广州、高州、化州等地也有分布。

容县俞姓四个宗支,人口七百多人。

入容县俞氏先祖俞学道,祖居绛州府龙门县,于大明成化初年,远徙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溪南里交椅山落籍,其次子俞法兴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由闽入粤,落籍广东顺德县,后受委任罗定州都间府三品武职,镇守罗宁。明崇祯初年,定居罗镜云沙角簕竹营牛路口开基立族。其后子孙繁衍,各人谋生自立,分迁于广东、广西交界各地。

杨村镇平贯村俞志信。其先祖俞含崐于清康熙七年由罗镜迁入信宜怀乡大樟堡蓝村住,传至俞志信,为谋生兴家,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58年前后),分迁至广西容邑面里平贯务农入籍至今传世十代。

六王镇塘垌村俞达珍、俞达锦。俞氏兄弟二人原住广东信宜怀乡枫桐。清同治晚期(公元1873年前后)为兴家发展,兄弟二人同时迁入广西容邑波里塘垌村,俞达珍入住垌尾,俞达锦入住良村,各自入籍务农至今各传世七代。

“藩侯佐理”匾征集于北流市罗屯村头垌俞家。匾额右款“特授北流县儒学教谕候选知县加三级记録五次临时翟为”,匾额左款“道光三年岁次癸未仲秋穀旦布政司经廰俞国泰立”,匾文楷书阳刻,匾上方中间有印章,保存完整,无边框。此匾为玉林俞姓清朝唯一存世匾,极具珍藏价值。

灵山镇罗权村俞崇祥。俞崇祥原居广东信宜洪冠,以裁缝手艺为生。约于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前后),移住容邑一里罗权谋生,稍有积蓄,居罗权华山弯,创业开族,至今传世六代。

本姓人自评

玉林俞氏在广西、甚至全国都是相当出名的。因为民国时期北流县出了俞作柏、李明瑞(俞作柏的姑妈子)、俞作豫等历史风云人物,他们的传奇故事在电影《百色起义》《李明瑞》、电视剧《红七军》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表现,百色起义纪念馆、北流市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和龙州起义纪念馆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学习,他们是玉林俞氏的杰出代表人物。

数百年来,俞氏在玉林大地繁衍生息,秉承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家风;团结互助、敬老尊贤、以耕读传家,习武强族,敬崇祖先和自然,建屋宇,立宗祠,编族谱。以其堂堂正正的家风,淳朴敦厚的耕读传统,引领着俞氏子孙后代团结拼搏向上,勇于开拓、发奋图强,不怕牺牲,族人事迹闻名遐迩,为乡亲邻里称颂。

玉林俞姓族人给人的印象是挺爱拼的,总能干出个样子来为家族争光。据初步统计:人数不多的玉林俞姓族群在新中国成立后有500人考上各类院校,其中有博士4人,硕士20多人,担任正厅级干部3人,副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18人,大学教授4人,还有21人获得高级教师和高级工程师、高级编辑等职称。解放后俞家近百人报名参军,在抗美援朝战场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都有俞姓族人的身影。在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征程上,玉林俞姓族人紧跟时代步伐,爱国爱家,弘扬家风,奋发有为。(玉林《俞氏族谱》执行主编      俞秋宏)

专家点评

玉林俞姓族群人数不多,但在广西乃至更远的地方是闻名遐迩的。玉林俞姓族人取得让人们钦佩的荣誉的原因并不单纯是老祖宗的恩泽庇佑,而是他们在不断地南迁直至在桂东南大地立足生存、繁衍生息、发展繁荣过程中形成了刻苦耐劳、团结互助、崇文重教、注重家庭、睦邻友好、慎终追远、爱国爱乡的优秀传统,并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下,历经磨难,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族群的事情。

北伐名将俞作豫是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人,他原来是国民党军官,因为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倒行逆施,愤然脱离旧军队寻找共产党。1930年2月俞作豫参加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任军长。起义失败后,1930年8月18日,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至广州,同年在广州黄花岗英勇就义,年仅29岁。“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这是共产党员俞作豫在凶残的敌人面前留下的绝笔诗。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俞作豫慷慨赴死,英年早逝,但他的光辉事迹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至今仍在不断影响着后人。

俞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 自其得姓始祖“中国的杏林之祖”的一代良医俞跗始,俞姓族群凝成了以开拓进取、崇尚正义、不畏强暴、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民族至上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团结拼搏、敬老尊贤;晴耕雨读、习武强族;族群虽小,却是人才辈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 胡富光)

家族名人

俞文鼎(1576—1662),号荆山,明末清初由北邑旺卢贡垌(即现在北流市石窝镇煌炉村公垌)迁入陆邑格江堡上甲土名荒田面(即现在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方田面)居焉。配妻韦氏生二子一女,长子会云(生三子皆无后人),次子达云,榕江堡俞氏尊文鼎公为榕江始祖。

俞作柏(1888—1959),民国政要。广西省北流县平政镇岭垌村人,公费就读桂林初级师范,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参加过讨伐陆荣廷和北伐的战争。1926年6月,他赴广州会见苏联顾问鲍罗廷,接受鲍罗廷建议从事农民运动,并担仼黄埔军校南宁黄埔军校第一分校校长。后当选国民党广西省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后改仼农民部长。1928年蒋桂战争爆发,受蒋介石指使,策动李明瑞倒桂成功,1928年,俞作柏接受南京任命为广西省主席。1929年与共产党合作,自任讨蒋军总司令,反蒋失败,转走香港。抗日战争时曾在安徽省任“忠义救国军”总指挥。日本投降后在上海、香港闲居。1956年应周恩来召回大陆内地,任广东省政协、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病卒于广州。

俞作豫(1901—1930),北伐名将。北流县平政镇岭垌村人,北流中学初中第一班学生。1920年入广东西南护法军二军燕塘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战争,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李明瑞旅的团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之战,歼灭吴佩孚主力。1927年10月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举行“龙州起义”,失败后赴香港,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9月6日,俞作豫在广州黄花岗英勇就义,时年29岁。

俞德华(文鼎公第11代),1935年出生,中共党员。广西陆川县沙坡镇沙坡村大塘肚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更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曾留校任教,后调回玉林工作,直至为玉林师专、师院教授,先后获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长期从事教学,致力于广西地方史和少数民族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合著的《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双向开放的区域——桂东南的开放与开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农业卷》(任第二主编)先后均获得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后者还获广西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所参加编撰的三卷本《新桂系史》和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分别被广西和国家列为重点图书。

好家风好家训引领一个族群奋发向上

“杏林之祖”恩泽世代

俞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俞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姓氏。

传说5000多年前,以黄帝为统帅的炎帝部落与以蚩尤为首领的蚩尤部落在中原大地展开了一场激战。两大部落兵马相当,势均力衡,足足持续了十年,双方阵营都是伤兵满营,但仍不分胜负。黄帝让首席太医岐伯赶快想出一个快速医好伤兵、提高战斗力的好方法,岐伯向黄帝推荐了俞跗。俞跗通过按蹻、足疗的方法,首先治好了先锋大将军“风后”的腰伤,紧接着又医好了一批又一批伤兵,及时地补充了兵源。“风后”很快领兵冲垮了“蚩尤”阵营的防线,黄帝部落一举歼灭了蚩尤部落,平定了天下,黄帝因此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帝王,俞跗为黄帝一统中原功不可没。后来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把俞跗的医术医案整理出来,编纂书目,这就就相传失传了的《黄帝外经》。俞跗是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科学原理,被誉为“神医”,《史记》在“扁鹊传”中提起过俞跗。

俞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族加入俞姓。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进入宋代以后,俞姓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44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士,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在百家姓中,俞氏排名117位,俞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12%,人口约160万,其中70%分布在浙、苏、皖、沪地区,俞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浙江,有47万人之众。

家风家教薪火相传

俞姓在隋唐以前很少见于史册。进入宋代后,俞姓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南宋时,俞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绍兴俞氏、武义俞氏都是在这一时期南迁而来。明初,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诸姓当中的一个,俞姓又开始大规模南迁。谍谱有大量俞姓记载时,它已经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了,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一带。

俞氏聚居地中,最有特点的便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它是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样的大家族,自有其凝聚族人与传承的“秘诀”,那就是不断修订与完善的家训。

家训在俞氏族人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引领着一个家族前进的方向。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建有专门的家训馆,里面镌刻着传承了六百余年的25条家规家训:“宋包公,刻诫廉。类彼者,廉之范。宁无财,不伤廉。若俞子,当自警……”这一条条家训中,对族人的为人处世、品德塑造都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比如族规中针对“交友”提出“择言行贤德,志同道合”,意在告诫子孙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远离那些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在俞氏家训的影响下,俞氏子孙世代勤劳创业、耕读为乐、尊礼重教、人才辈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浙中一大旺族。俞氏家风体现出来的这种品质,甚至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俞氏始祖身上。重勤奋治学另一个比较大的俞氏聚居地,就是浙江省绍兴市德清俞氏。从清末的文学家、朴学大家俞樾开始,德清俞氏在近现代出过许多名人,显示出了强大的文化基因。俞氏的家风主导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不重功名利禄、重勤奋治学。

为此,俞樾写下了“薄官不能一朝留,清风可以百世祀”一联,现如今,无论是德清俞氏还是武义俞源村,它们所传承的《俞氏家训》仍在继续发扬光大。透过这25条俞氏家训,在浙江属于很有名望的姓氏,特别是在近现代出了许多名人,比如大学者俞樾、红学家俞平伯、兵工之父俞大维、抗战名将俞济时等。这其中,传承千年的俞氏家风家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俞氏家风主导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不重功名利禄、重勤奋治学。也因此,俞氏后人古有尚书、大夫、进士,今有国学大师、院士、科学家……历代书香不绝。近代俞家的代表人物俞樾是一位忧时济世、立言以传世、忧心学术文化传承的大家。他的身上,体现了千年俞氏家风家训痕迹。我们看到了“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家风,才能家道兴家业恒。

而后来俞姓总结形成《俞氏家训》,是俞姓的一部家训,是俞家几十代人历时1400多年言传身教的经验总结,内容丰富、文笔遒劲,教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此基础上做到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俞氏家训》是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是俞氏家风的根脉与精髓。

晴耕雨读奋发图强

玉林俞氏最早迁居玉林的为广东支系,根据1891年榕江堡《俞氏族谱》记载:明朝时俞毓公由粤东清风县珠矶巷过粤西北邑卞三里土名贡垌村(即现在北流市石窝镇煌炉村公垌)而居, 俞毓公是迁入北流市石窝镇煌炉村的始祖,在广西北流旺卢贡垌村生活有100年左右。于明万历年间(1618年前后)毓公后裔文鼎公从北流煌炉迁榕江堡荒田面(今陆川县沙坡镇仙山村方田面)落业,文鼎公是迁陆川县榕江堡开基祖,从文鼎公迁入陆川算起,现历15代。

玉林俞氏几百年来,繁衍生息,秉承家训,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团结拼搏、敬老尊贤、以耕读传家,习武强族,敬崇祖先和自然, 建屋宇,立宗祠,编族谱。以其堂堂正正的家风,淳朴敦厚的耕读传统,引领着俞氏子孙后代团结奋斗向上,勇于开拓、发奋图强,不怕牺牲,家族已发展成为玉林市乃至广西、全国有一定声誉的姓氏,值得褒赞的人和事很多,捐资建校助学、修桥修路等公益事业的人很多。

玉林俞氏在广西、甚至全国都是相当出名的。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位于广西北流市城区东北田螺岭。纪念馆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陈列馆面积500多平方米,是为了缅怀李明瑞、俞作豫二位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而建,1984年春开始破土动工.翌年2月落成。红七军老战士、原邮电部部长钟夫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1995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中共广西党史教育基地”,2013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廉政教育基地”。

因为有了李明瑞、俞作豫这些革命先烈浴血奋斗,无私奉献,玉林俞氏家族才更加光彩照人。

玉林俞姓族群人口不多,给人的印象是挺爱拼的,总能干出个样子来为家族争光。俞姓族人历来重视读书,学子也用心攻读,有成就的不少。解放后俞家近百人报名参军,在抗美援朝战场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都有玉林俞氏参战,有的成为团级干部;还有大水口村有个国医世家,至今五代人都从事治病救人的事业,为人称道。在家搞种养的,努力发家致富,各行各业皆有所成就。

回望玉林俞氏,无不感叹先祖的艰辛,玉林俞家人紧跟时代脉搏,爱国爱家,不忘初心,牢记先辈的家训,弘扬家风,学先辈,超先辈,努力做一个文明的、有作为、有出色的玉林俞家人。

原标题:您贵姓 第六十六期•俞

责任编辑: 黎丽
关闭简洁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