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孩子觉得生活没意义,我该怎么办?”-老白菜官网

心理专家:青少年往往是因为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经历,导致内驱力不足,家长要放手给孩子感受成功和挫折

时间: 2024-08-07 15:07:08 来源: 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庞献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庞献)“儿子才10岁,就觉得活着没意义。问题出在哪儿呢?”家长杨玲(化名)百思不得其解。

杨玲的困惑并非个例。“童年时总是觉得不开心,受父母鞭策考上重点高中、大学,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考高分,对学习无价值感,对生活无意义感。这是临床上被称为‘空心病’,它没到达抑郁症的程度,更多的是没有价值感,没有动力,是青少年躺平、空虚的一种状态。”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说。

“他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只想躺平”

暑假里,杨玲的儿子康康与其他孩子一样,每天看看书、写写作业、上上兴趣班,晚上再跟父母去体育中心或者园博园散步、骑车、玩耍,并没有什么异常。

直到杨玲请工休在家陪孩子,才意识到康康的问题。康康每次动手写作业,还没写几个字,就放停笔到沙发上躺着。看到儿子一脸“生无可恋”地在沙发上躺着,杨玲就变着法儿劝儿子“去小区骑自行车、跟妈妈打羽毛球、找同学玩……”然而,康康总是拒绝说“没意思”。

“刚放暑假,每天晚上叫他跟我去骑车、打球,都还能叫得动。而现在再叫,他总说有兴趣班,上课累了,不想出门。”最让杨玲担忧的是,儿子不止一次地向她求证:“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甚至连长大后的人生都设想好了:“我不住大房子,也不结婚养小孩,就找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好……”

杨玲想不明白:“才10岁的小孩,平日里也没什么异常,为什么会觉得生活没意义,对学习、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都提不起劲,只想躺平?”

青少年活在虚拟的世界,缺少现实生活的体验

杨玲的困惑,让黄英民想到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针对“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提出的“空心病”概念。

“空心病”的特点是不知道我是谁、要去哪儿、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觉得自己好像是为别人而活着……本质上就是没有价值感、没有动力和强烈的无意义感。“空心病”原本是针对大学生而提出的,但黄英民在临床中发现,青少年群体也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个孩子的情绪、行为出现问题,可以从教育上寻找根源。”黄英民表示,人存在于两个世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我们小时候放假,可以去田里窑红薯、捉泥鳅;现在的小孩,假期里除了手表、手机、平板,还有无休止的作业、无休止的兴趣班、无休止的要求。孩子翱翔在虚拟世界中,与现实生活缺少琏接,没能充分体验和欣赏生活的美好,也没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价值感、成就感,也就没法找到人生的意义感。”

当孩子的大脑与意义相关的事情是积极的、美好的、高尚的、幸福的体验连接在一起,才能感受到活着有意义。而这个连接需要现实世界中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才能不断形成。

“让他们在体验中找到目标,创造很多小惊喜”

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物质需求唾手可得,他们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动力,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物质上也没那么多欲望,不需要靠贫穷来驱动。因此,容易缺少探寻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动力。

意义感产生于孩子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如何让孩子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感?“意义感是让我们知道往哪去,目标是什么?”在黄英民看来,家长首先要把孩子“放出去”,给孩子自我经历和选择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去吃苦、摔跤。同时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设立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和方向。

“‘空心病’的青少年往往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困境。我会建议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做起,一点点地尝试自己能做得到的事,从而获得意义感、成就感。”黄英民提醒,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家长一方面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意外的小惊喜和成功体验,避免“贪大受挫”,导致习得性无助。同时培养孩子的正确认知,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弯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原标题:

“孩子觉得生活没意义,我该怎么办?”心理专家:青少年往往是因为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经历,导致内驱力不足,家长要放手给孩子感受成功和挫折

责任编辑: 梁琪岚
关闭简洁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