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没有空调和冰箱的盛夏 旧时玉林人如何消暑?-老白菜官网

时间: 2024-08-08 15:27:28 来源: 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刘赛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刘赛)8月7日,立秋,依旧是玉林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人们消暑纳凉的方式离不开空调、电风扇、冰箱,然而在几十年前空调、冰箱、电风扇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玉林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和“秋老虎”天气的呢?其实,以前玉林人驱赶酷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简单实用又快乐,有的则充满智慧远超想象。

竹夫人

玉林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黎开阳有一件藏品,它用带皮竹蔑编织而成,圆柱状,像猪笼一样,长约1.2米,重约1公斤,内有拳头大小也是用竹蔑编织的滚球。黎开阳说,这个笼子叫竹夫人,“它是床上用品,以前人们在夏夜睡觉时,把它抱在怀里,或者用来搁脚,可以让空气流通,当冰凉的竹蔑贴在肌肤上时,很是凉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爷爷床上就有一个。”

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相传诞生于唐朝,那时叫“竹夹膝”,北宋时开始被称为“竹夫人”,是民间夏日取凉用具。《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描写制灯谜时,薛宝钗出了一首谜面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便是:竹夫人。

黎开阳说:“竹夫人不但是床上用品,有时还是小孩的玩具,因为里面的小球在滚动时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小孩子都喜欢玩,它还可以在滚动的时候,把竹夫人里的灰尘滚落下来。”

黎开阳表示,虽然现在空调和电风扇普及了,但是在偏远的乡镇村落,依旧有老人喜欢用竹夫人相伴度过炎热的夏夜,在兴业县北市镇就有老手艺人在编织竹夫人销售,每个50元左右。

黎开阳和他收藏的竹夫人。

瓷枕

旧时人们在床上降温的宝贝还有瓷器做的枕头,有长方形的,有娃娃形状的,黎开阳都收藏有不少。

“形状是卧着的娃娃瓷枕,叫娃娃枕,使用时用瓷娃娃的腰部托着人的颈部或头部,冰凉舒适,旧时无论是华南还是华北都有人使用它。”黎开阳说。

在黎开阳收藏的瓷枕中,有不少是长方形的,它们比巴掌大一点,有棱有角,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坚硬又棱角分明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家住玉州区玉城街道江岸社区90多岁的苏大爷告诉我们答案:“很舒服!”

苏大爷睡觉时使用的便是一个长方形镂空瓷枕头,他说这个瓷枕是祖传的,玉林人喜欢叫它瓦枕,他每年夏天都离不开它,瓷枕釉面光滑,肌肤贴上去会给人清凉之感。苏大爷的孙女把这个瓷枕发到抖音上后,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家里也保存有这样的瓷枕,它们陪伴家里的老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夜。

在玉林市博物馆保存有一些图案精美的清代瓷枕,它们图案有仕女消夏,也有蝴蝶戏菊等,让人看了赏心悦目。黎开阳说,在古代瓷枕不但是生活用品,有的还是艺术品,人们在闲暇时,把玩一个精美的瓷枕,也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除了瓷枕,旧时玉林人还使用瓷凳给自己的夏日生活增添凉意。瓷凳,又称坐墩、绣凳、凉墩,多为鼓形,故又有鼓凳之称,它和瓷枕一样都是镂空的,也是利用光滑的釉面,给人的皮肤带来清凉。不过,瓷凳的价格相对昂贵,放地上要是不小心碰倒就会摔烂,因此只有大户人家才会见到它的身影。

瓷凳。

娃娃枕。

旧时玉林民间常见绘有狮子滚绣球图的瓷枕。

乘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空调、冰箱对很多玉林人来说是奢侈品,在农村有电风扇的家庭,也不多见。人们驱赶闷热的方式主要是使用葵扇,或者到通风处乘凉。每天晚饭后,城市乡镇的街头巷尾,农村的榕树下,都会看到人们一边摇着葵扇一边闲话家常的身影。

在农村,太阳下山后,家庭主妇便会在院子的地坪上洒水降温,一家人在凉风习习中吃饭聊天。为了让乘凉更加舒服,很多人家都有用竹子做的躺椅,家中年长者躺在椅子上,一边摇着葵扇,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不知不觉大家都进入了梦乡。

夏夜的屋里往往很是闷热,但孩子们却一点都不怕,因为他们可以“睡楼顶”。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很多人家都盖了平顶楼,在暑假里的夜晚,孩子们在有电视机的人家津津有味看了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再向虎山行》后,就会提着一桶水到楼顶,把楼顶泼湿晾干后,拿着草席、毛巾被在楼顶打地铺。孩子们横七竖八躺在楼顶上,看着满天星斗,听着不远处田野里的蛙鸣,有着说不完的话,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每逢放暑假,我都喜欢回到玉州区仁东镇旺卢宦塘村的外婆家,晚上和几个表兄弟一起‘睡楼顶’,是我少年时最美好的记忆。”今年50岁的刘先生回忆说,“那时候的夜晚,无论多热,我们都不怕,睡觉前痛快地往身上淋一桶冰凉井水,然后在楼顶上盖着薄薄的毛巾被,很快就呼噜响起来了。”

晚上到茶座小坐也是人们最爱的乘凉方式。那时候在玉林城区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茶座,有在工业品市场附近的夜长城,桂平路口的夏威夷,有一环路高架桥边的百万茶座……玉林市图书馆副馆长覃祖敏那时候正在玉林市歌舞团工作,每逢夜晚,他就到各个茶座作为歌手或琴手演出:“夏夜8时以后,是茶座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成群结队前来玩耍,晚风吹来,郊外的茶座格外凉爽,大家在歌声中翩翩起舞,伦巴、探戈、恰恰等舞蹈很多人都会跳,几场舞蹈下来,夏日的闷热全消。”

消暑美食

在60后、70后的童年里,雪条是每年夏季最好的消暑品。在乡镇和农村,经常看到有人用自行车载着一个密封的泡沫箱,箱子上写着两个字“雪条”。这是卖雪条的小贩,他一边骑车一边吆喝“卖雪条——”孩子们听到吆喝声,就会央求大人给买上一根。小雪条2分钱一根,大雪条有绿豆的5分钱一根。在炎炎夏日,嘴里含上一根冰冻的雪条,那种透心凉的舒畅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

兴业县的黎先生读小学时就卖过雪条,他一个亲戚开有一家冰室,因此他每天先赊账,用自行车拉着一箱雪条到各个村的田野上叫卖,正在大汗淋漓劳作的乡亲,听到他的吆喝声,往往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买一根雪条解暑,顺便休息一下。“忙了一天,卖剩下的一两根雪条,我就会和弟弟分享,算是对我夏日里辛苦挣钱的奖励。”黎先生说。

在夏日走村串巷叫卖的消暑品还有米蛆,一种用大米和槐花粉做的食物,形状如同黄色的蛆,因而得名。小贩自行车后座捆着两桶米蛆,一边走一边吆喝:“换米蛆——”正在家里躲避热辣辣太阳的小孩就会装一小袋米前去换,500克大米换同等重量的米蛆。一碗冰凉的米蛆下肚后,让人精神顿爽,暑气全消。

凉粉草、碰彭膏等传统小吃也是那时候人们在夏日里消暑的好食物,它们和米蛆一样,现在依旧出现在夏日的玉林街头。

在那些没有空调、冰箱的旧日时光里,物质条件也比现在差很多,但玉林人度过漫长又炎热的酷暑,依旧有着很多方法,那种简单又快乐的日子也成为了很多玉林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原标题:没有空调和冰箱的盛夏 旧时玉林人如何消暑?

责任编辑: 潘燕
关闭简洁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