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去海南打工,没多少文化的他就此与家乡失联。幸好走访民警看到了他——
失联35载,“断线风筝”终归航-老白菜官网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 在岁月长河中,35年或许只如一瞬那么短暂,但对于一位漂泊异乡的七旬老人来说,却是饱含辛酸与思念的漫长时光。近日,一则温暖人心的故事在琼桂两地传颂,一位74岁的老人在两地民警的携手帮助下,终于结束了长达35年的漂泊生涯,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老人的侄儿杨某海(左一)在帮老人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当年打工海南,不料成为“断线风筝”
他叫杨某平,因家庭贫困,1989年跟随兄弟到海南种植橡胶树。几个月后,兄弟们因为种种原因回了家乡,而杨某平觉得自己没有成家,也没赚到钱,便留在海南继续打工。因为没有多少文化,也不具备专业技能,杨某平辗转海南各地,做过植树工人、搬运工、泥水工等,这些卖力气的活一干就是20多年。因为当年通讯不便,杨某平没和家人联系过,也没回过家,便与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
当杨某平60多岁时,因为年纪大,找他干活的人渐渐就没有了。为了养活自己,杨某平开始四处流浪,不知什么时候流浪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偶然的机会,杨某平在石碌镇一偏僻地段发现了一间不通水电的废弃房子,并住了进去,对他来说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一席之地。附近一个场子的老板觉得杨某平可怜,便让他给自己的场子扫扫地之类干点零活。从此杨某平有了微薄的收入,加上平时卖些废品,生活虽然艰辛,也算“稳定”。
影只形单的老人,终于被民警关注到了
时间很快过了35年。这么多年杨某平虽然没和家人联系过,但思乡之情从未磨灭。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今年7月一个平凡的日子。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河南派出所的民警在一次走访中,注意到了这位影只形单、面容消瘦、衣衫破烂的老人。凭着敏锐的直觉,民警觉得他“有故事”,便主动上前询问。此时,杨某平已是74岁高龄,由于时间的侵蚀和记忆的模糊,他无法提供准确的家庭住址和亲人信息,仅仅只能说出自己是“玉林市小平山乡人”。
海南的民警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关键线索,不断对老人提供的有限信息进行梳理和比对。经过一番不懈努力,海南民警终于发现了有价值的线索,推测老人的家乡可能在广西兴业县小平山镇。于是,他们立即与小平山派出所取得联系,将所掌握的情况进行详细沟通,两地警方联手对杨某平的情况和身份进行调查核实。
两地警方齐努力,漂泊老人终于回家了
小平山派出所接到消息后,经过大量排查和走访,确定老人是小平山镇旺里村人。民警了解到,杨某平兄弟姐妹一共7人,杨某平排行老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当年杨某平一去不复返,没有任何信息,兄弟姐妹们也曾想去寻找,但海南路途遥远,杨某平四处辗转,也不知从何寻起,只能无奈放弃。兄弟姐妹们一直苦苦等待着杨某平归家,但年复一年,直到六人相继离世,也没能见到杨某平一面。
当两地派出所警方的视频接通时,杨某平的侄子杨某海一眼就认出了叔叔,“太像了,几乎和我父亲一模一样!”杨某平离家时,虽然杨某海尚且年少,对杨某平的记忆也被时间冲刷得所剩无几,但看到杨某平的那一刹那,杨某海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杨某海激动地说,“没想到还能找回这个亲叔叔,我以为这辈子再也看不见了!”当杨某海将找到亲叔叔杨某平的消息告知亲属们时,每个人都欢呼雀跃。
8月3日凌晨,杨某海叫上两个兄弟,连夜赶到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河南派出所,往返1200公里,将杨某平接回了家。带着两地警方的叮嘱,老人终于踏上阔别35年的家乡。亲人们早已等候多时,当看到老人的身影出现时,大家纷纷奔跑上前,嘘寒问暖。这一幕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因为老人的身份证早已丢失,小平山派出所特地为他开辟绿色通道。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会加快办理速度,以最便捷的方式恢复老人身份,让他尽快融入社会,感受到家乡的温暖。(陈卉)
原标题:年轻时去海南打工,没多少文化的他就此与家乡失联。幸好走访民警看到了他——失联35载,“断线风筝”终归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