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中青年高血压的管理-老白菜官网

时间: 2024-08-06 09:26:25 来源: 玉林晚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高血压患病人群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年龄<65岁的中青年已经成为我国高血压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人们多关注老年人群高血压及心血管病风险管理,相对而言,对于中青年高血压的管理缺乏统一认识、关注不足。不同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尽管短期心血管绝对风险较低,但由于预期寿命长,长期(>10年)及终生风险较高。目前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下问题严重,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加强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和系统管理,将有助于避免和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减少疾病负担。

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

(1)症状不典型:除部分因头晕、头痛或其他症状就诊发现高血压外,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2)轻度高血压居多:我国轻度高血压在18~44岁年龄段高血压人群中占比达74.3%,45~64岁年龄段为56.7%。

(3)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由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尚好、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临床中可见中青年高血压多以舒张压(低压)升高为主,收缩压(高压)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4)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比例高: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相关疾病如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等发生率高。

(5)家庭自测血压比例低:因工作、社交等原因,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家庭中实施血压监测的比例偏低。

(6)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率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担心降压药物带来不良影响等,降压治疗不积极,常自行减药、停药,治疗依从性差,导致控制率低下,甚至不及老年高血压患者。

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尽管中青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但在确立诊断前仍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5%~15%,常见病因包括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对于年轻(年龄<40岁)或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尤其值得注意。

中青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原则和目标

(1)降压治疗原则包括:及早干预,非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并举,通过血压平稳达标并综合管理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其他可逆转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2)降压治疗的目标:对于大部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根据不同疾病制定个体化降压目标。与老年人不同,中青年高血压治疗耐受性好,可以较快实现血压达标。

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具体内容包括:①限制钠盐(包括减少含盐调味品以及加工食品中盐量等,食盐总量<6g/d)并增加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及豆类)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摄入;②控制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 24kg/㎡;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③不吸烟(戒烟并远离二手烟);④限制饮酒(酒精摄入量男性<25、女性<15g/d);⑤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体力活动时间>30min/d,5~7次/周);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如血压仅轻度升高,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如血压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降压治疗;如血压≥160/100mmhg、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降压治疗。

表格1常用的5大类降压药物

中青年高血压病理生理以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为主,故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更适用于年龄<55岁的中青年高血压,钙拮抗剂或利尿剂适用于年龄≥55岁的高血压患者。

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存在显著交感系统激活证据,如静息心率增快(>80次/分)的患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包括acei及arb)具有明确的降压及靶器官保护作用,可以作为中青年高血压的起始降压药物。

注意:①acei/arb具有潜在致畸风险,不宜用于计划怀孕或育龄期的中青年女性高血压患者。②需要根据患者合并症、靶器官损害等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类型常用药物名称acei      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福辛普利

arb缬沙坦、奥美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阿利沙坦      β受体

阻滞剂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钙拮抗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

随访

为评估降压治疗效果,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新出现的并发症情况,需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通常情况下,1级高血压或低、中危患者可1~3个月随诊1次,2~3级高血压或高危患者可2~4周随访1次,血压控制稳定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曾春梅)

责任编辑: 李媚
关闭简洁阅读
网站地图